top of page
  吉 客 分

NIHAO

作家相片城際小巷旅行人 1 號

塔之謎(一)|倫敦塔橋。巴黎鐵塔

已更新:9月2日


吉客鏈:超級城市地標 X 建築美學 X 十九世紀的力學應用



 


七月初開始上李乾朗老師閱讀建築的系列課程,第一堂課:「塔之謎」就揭了倫敦塔橋和巴黎鐵塔之謎(建築)。


相對於倫敦,巴黎就去過二次,但在巴黎期間,巴黎鐵塔的可見度極高,對她印象不深刻也很難。


當上完如何「閱讀」塔之謎的課後,不禁想再看看當時拍的照片,老師說得視角真易懂,腦洞大開,同一張照片,今天再翻出來看時,多懂了好些!


倫敦塔橋和巴黎鐵塔,除了是兩大超都會的地標之外,還真不知如何將其放在同一個主題?!如今有「塔之謎」的腦洞可以想像,就來一篇吉客文中同時感知兩大地標吧:


到此一遊的記錄在旅誌裡總是要的,與巴黎鐵塔留影的這張是近30歲時拍的,而與倫敦塔橋留影的這張已快50了,時光荏苒,和著名地標的相會仍歷歷在目。


(巴黎鐵塔 - 1998|倫敦塔橋 - 2017)



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姐曾寫過一篇 倫敦橋|London Bridge ,在倫敦(石)橋原件被拆除後,曾將原件招標出售,得標者還以為買到的是本文主角 Tower Bridge ,受到世人喜愛的塔橋,常被誤以為是「倫敦橋」,這段趣聞寫在「被矇的美國人」那段裡,有興趣的吉客友,可以點擊看看


(Photo Credit | Chi Hsu)



巴黎艾菲爾鐵塔


在姐窮遊歐洲時,那時還没有數位相機,更別說智慧型手機了;帶著36張一卷的底片,小心翼翼地拍,一些大景就買明信片回來留念。


艾菲爾鐵塔 - 其實不太好拍,一枝獨秀的他,没有用點借景或天色正美,真不知如何按下快門(寶貴的一張底片)?!於是,當時就買了以下這張從戰神廣場看鐵塔的明信片,千挑萬選的這張,「戰神」的肌肉張力,也許才是重點!(姐那時在想什麼?)


(Chi Hsu collection | 1998 巴黎時下明信片)



塔之謎:建築力學與美學


李老師這堂課是付費制的,上課內容姐就在此保留,但就課後複習心得和曾拍到的照片來感知一下:

  • 在倫敦萬國博覽會(1862)及巴黎世博會(1900)之間,英法兩國的工業設計領銜全球,而這兩大地標是在同一時期建成的,倫敦塔橋是在1886年動工,至1894年建成,巴黎鐵塔是在 1889年完工。算是國事鼎盛及美好時代的代表地標。

  • 除了建築力學,也呼應了當時的美學主張:在英國是以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為主流,法國則在古典華麗風中走向大眾文化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而這也正是倫敦塔橋和巴黎鐵塔的美學風格。

  • 在力學應用方面,倫敦塔橋算是一種槓桿原理,當時是以油壓為動力源,為了將橋面從中舉高,開啟讓商船經過到倫敦塔旁的商埠靠岸;其施力臂的長度要長才較省力,同時也要將拉繩架到對岸,同時拉啟另一半的橋面,是故有了如門框的基本架構。

  • 而巴黎鐵塔是迎接巴黎世博會的地標設計,在倫敦萬國博覽會的水晶宮,以冶鐵及玻璃帷幕結構,讓世界大為驚豔!巴黎鐵塔建築師也提案了冶鐵結構及向世界最高建築挑戰,如李老師形容的 "如蕾絲般鏤刻" 減少鋼鐵的自身承重,也減少風阻,讓人類史上最高建築向上攀升至300公尺的天際。


上完課後及課後複習,再回頭來看放在 iPhoto 圖庫已久的倫敦塔橋細部照片,真是慶幸自己很愛拍,拍到了上課時也提到的介紹,如:長長的施力臂和融鑄在鐵板上數以萬計的「鉚釘」!


(Photo Credit | Chi Hsu)



入夜後的魅力夜景


忘了是看了哪本書,總之是在涉及都市美學的文章中,總會提到入夜後的都市景觀要打上燈光才美,而從亞洲人的視界,總會想到香港太平山或日本函館等地的大景。


相對於萬樓燈火的夜間大景,和目前在中國大陸各線城市會上演的燈光秀,這兩座超都會型的地標,在入夜後的柔和打燈,可以讓人們在泰晤士河和塞納河畔散步或享用精緻晚餐,當個最低調的大牌夜景。


(Photo Credit | Chi Hsu)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