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吉 客 分

天文台街

已更新:2022年10月4日


Observatory Street

「Observatory Street」(中文可以翻成「天文台街」)這街名很有趣吧!而且在此街上的住房如此夢幻?!

街拍之餘,想著牛津好像没有天文台,週遭天際線也没有看到高建築,看著這一排「粉彩」「小巧」的住房,納悶著為何有這街名呢?這時超級城際小巷旅行人說話了,他說:「天文台」就在這排房後面,但已經遷移多年了。哦~原來是真有天文台!但天文台街的夢幻房子成因,仍在腦裡打轉~~~

晚上回家,坐在書桌前,古歌地圖一看究竟:是呀!就在鄰近學院校區內,而且有個人名似的名字「Radcliffe Observatory」

Radcliffe Observatory (雷德克里夫天文台) 註1,是有什麼歷史典故呢?小巷旅行人又繼續古歌下去:查了維基百科,知其是從1773年至1934年即為牛津大學的天文台,由於觀測條件、天氣和在牛津的城市發展,這座天文台在1939年遷移至南非。(詳細內容為下【註1】)。

灰泥粉彩屋

主要是得知天文台自1773年起即啟用,想當然爾,在鄰近的街道也就跟著命名為「天文台街」,這可解了第一個題;而第二題是對整條街的成型,由於乎又繼續維基,得知其成型期是從1834年開始興建,以灰泥亮粉彩外牆(街南面)的喬治亞式連棟建築,提供當時在牛津勞動力者(鐵路、運河工作者)的住家,所以小居家隔間;但時空一翻百來年,現在離市中心在徒步距離的天文台街,房價可是一翻百倍,口袋無銀可別探路問。

「口袋無銀」的小巷旅行人,也不打著買房的主意;只是喜歡小巷~ 才有的生活色彩!

【註1】

這個天文台是由雷德克里夫的管理委員以約翰·雷德克里夫的名字命名和建造的。它是依據天文學家湯瑪斯·霍恩斯的建議修建的,他於1763至1819年擔任薩維爾教授天文教席,並於1769年在附近的雷德克里夫診所房間內進行備受矚目的金星橫越太陽盤面的金星凌日觀測。這座天文台於1772年由亨利·基恩的設計開始,直到1794年詹姆斯·懷亞特以雅典的塔之風為依據才完成設計。直到1839年,薩維爾教授天文教席負責這座天文台,同時任命沒有天文觀測經驗的天文學家喬治·亨利·薩謝弗雷爾詹森擔任新創設的雷德克里夫觀測員的角色。

由於觀測條件、天氣和在牛津的城市發展,這座天文台在1939年遷移至南非。最後的這個場所,普勒托利亞,也變得站不住腳。在1970年代,這個設施和其它的一起併入南非天文台(SAAO)。

而目前這座建築物座落在伍德斯托克路,現在由牛津大學的格林坦普頓學院使用,並且成為該學院的核心。原有的儀器收藏在牛津市中心的科學史博物館。

10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